互联网慈善要创意更要守法 在微信朋友圈的H5页面输入自己的生日,能找到一个同月同日生的贫困儿童,并可捐出一元钱,还能发朋友圈展现自己的爱心。这个名为“同一天生日的你”慈善募捐项目,在微信朋友圈迅速传播后,本有望成为一个成功的互联网募捐现象级的案例,却因为多处信息不实,受到公众质疑并被主管部门叫停。对此有关专家表示—— 捐助同一天生日的“TA” 2017年12月28日,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其官方微博发声明称:“同一天生日的你”募捐活动共计筹款2941978元,若捐赠人对此次募捐仍存有疑虑,可申请原路返回退款。 这个被质疑的名为“同一天生日的你”慈善募捐项目,在2017年12月23日时,几乎在一夜之间火遍了微信朋友圈,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互联网创意公益项目。 在“同一天生日的你”的H5页面,公众只要输入自己的生日,系统就会自动匹配与该用户生日相同的贫困学生,用户还可以看到他/她的名字、生日与照片,以及更多的生活情景和描述。如果继续点击“一元助TA改变命运”,还可在页面直接完成对其一元钱的捐赠。 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容易引起同情心,容易引发社群共振,公众参与方式简便,“一元捐”的捐赠没有压力,朋友圈的“晒单”恰到好处地展现了捐赠人的善意……该活动以独特的创意模式打动了公众的心,一夜之间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 截至2017年12月24日上午,该项目已经累计筹集善款255万余元。 但随后情势急转直下,有网友提出质疑该募捐活动存在虚假信息。 一位在5月5日出生的儿童照片,受助人显示为“阿豪,出生于2007年”,但就是同一张照片,也在12月26日的受助人一栏中出现,姓名变成了“小豪”。 随后网友陆续晒出了“一人分饰两角”的多个例子,并出现许多互相矛盾且漏洞百出的错误。 更离谱的是,还有细心网友发现,一个名叫小丹的姑娘,竟然出生在一个并不存在的日期:2009年2月29日。 一时间舆论大哗,大量网友对该慈善活动的可信度提出质疑。 民政部门介入调查 该项目的发起方北京零分贝科技有限公司与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迅速通过发布募捐H5的“分贝筹”微信公众号通报回应。 零分贝方面表示,“分贝筹”上所有的受助学生都来自“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平台上的受助学生资料,均由各地“驻村干部”和“结对干部”实地走访了解,拍摄并上传;所有在“分贝筹”上展示的孩子照片和信息,均已获得孩子监护人的书面授权。 通报还表示,在云南楚雄县政府和基层扶贫干部努力下,7位摄影师深入大山,走访拍摄了366个不同生日出生的孩子。 对于“同一个孩子不同生日”及“2009年2月29日生日”出现的原因,零分贝方面表示,内容是在测试阶段时,被转发出去突然传播开的,出现一些信息错误及界面不稳定的情况。 零分贝还回应称,所有善款均进入公募基金会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账户,并由其统一直接发放给云南省镇雄县的2130名贫困学生,用于一年的生活补助。 2017年12月24日中午,“分贝筹”捐款平台已经关闭。 “同一天生日”网络募捐事件发酵后,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于12月24日向深圳市民政局发出核查函,要求迅速展开调查,及时依法处理。 深圳市民政局官微也于当天向公众通报,对“同一天生日”网络募捐的发起方———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立案调查。并在25日责令其立即停止“同一天生日”网络募捐活动。 2017年12月26日,深圳市民政局决定对深圳市爱佑未来基金会立案调查,同时要求向其提交募捐活动情况报告、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协议及所有公开发布的文件资料。 2017年12月27日,爱佑未来基金会发布致歉声明,表示绝非“诈捐”,而是工作出现失误。该基金会还表示,将积极配合民政主管部门的调查,同时向广大网友和捐赠人致以最诚挚的歉意。 募捐一定要合法 业内专家却指出,该活动绝非“工作失误”这么简单,其中存在多处违反相关法规和道德伦理的地方,足以为后来者警戒。 针对网友“这样的募捐是否合法”的疑问,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慈善经济法律事务部主任张凌霄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和《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活动的,应当在民政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公开募捐信息,并可以同时在以本慈善组织名义开通的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移动客户端等网络平台发布公开募捐信息。 “事实上,‘同一天出生的你’并未在民政部指定的12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发布平台上发布公开募捐信息,该活动H5页面也由微信公众号‘零分贝’提供,而并非以慈善组织名义开通的平台。”张凌霄说。 也就是说,该募捐平台既不在民政部指定的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之列,也非具备公募资质的慈善组织的官方渠道,这些都是与慈善法规定相悖。 近几年来涌现出的互联网慈善浪潮,以其独到的创意、便捷的模式等对行业的推动和发展产生了长远的意义。但与此同时,业内资深人士也一致认为,要想推动行业健康长远发展,“募捐一定要合法进行,互联网慈善,要创意更要守法。” “这个项目,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了会有个悲哀的结局。”张凌霄认为,传播中引发的质疑,公开说明的不被信任,乃至从项目发起时的不规范不透明,扼杀了这个筹款创意,导致了项目的“夭折”,甚至再一次拷问着中国公益慈善行业的公信度。 将进一步完善网络募捐监管 与此同时,许多网友还指出,此次募捐还面临着慈善伦理的拷问。 虽然在此次活动页面中,有“使用的所有孩子的肖像和信息均已获得孩子监护人的书面授权”这样的信息,但通过特定孩子的肖像和所谓的感谢语言来进行项目整体的宣传,将孩子们的信息直白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依然让不少公众感到难以接受。 “这种让受助的未成年人手持牌子拍照募捐的行为,是否合适?是否考虑过孩子的感受?考虑过对孩子未来的影响?在贫困山区的孩子的监护人们,是否清楚地知晓孩子肖像及信息的用途,以及可能发生的风险?慈善组织有没有尽到告知义务?”一位网友说。 “这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募捐转型的一个典型案例。”国际公益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认为,该活动本身与相关社会讨论突出反映了爱心人士的心理纠结。“一方面,捐赠者往往希望知道自己的捐款给了谁,用在了什么地方;另一方面,随着现代意识的发展,整个社会开始日渐意识到隐私与尊严的重要性。” “当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对慈善组织的专业化运营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管理体制、机制也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张凌霄说。 民政部民间组织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慈善法实施以来,对非法募捐行为予以了重点关注、主动介入,对违法活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切实维护依法行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下一步,民政部将进一步完善网络募捐监管、网上投诉举报,推动慈善组织全面履行信息公开义务,推进慈善信用管理和联合惩戒,大力弘扬公益慈善精神,积极传播正能量,着力营造清朗的网络公益环境和社会诚信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