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冬日领短裙”说精准慈善
近日,一则陕西省岐山县残疾老爷爷收到过冬福利竟是超短裙和超短裤的新闻让读者啼笑皆非。早前在郑州,多名残疾人士收到“少女裙裤”;如今在陕西省岐山县,相同的戏码再次上演——多名老人领到超短裙和超短裤。本来企业要做的是慈善,要送的是温暖,但因为没有在正确的时间对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导致善举本身遭遇极大质疑。“这不是戏弄老百姓吗?”这样的一句话语,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
对于任何的慈善种子,我们都应该呵护;对于任何的慈善基因,我们也都应该鼓励。从这个角度来说,新闻中送超短裙和超短裤的企业,他们的善举本身,应该是值得肯定与点赞的。可为何会引发质疑呢?就在于他们的温暖送错了对象,让爱心打了折扣。这正是“慈善错位”所造成的后果,类似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值得好好审视。
从网络呈现的民意来看,多是对爱心企业的质疑与批评,但都过于停留在事情本身了。行善者虽然行错了对象,但也没必要视为洪水猛兽,过于批评行善者,只会打击行善者再次做慈善的热情,这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不可估量的。审视此事,必须有更加深入的反思,那就是要深入到慈善行业本身,去看待此事背后更深层次的现实构成。
不可否认,随着慈善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善行,日益照亮着受助者的心灵,也传递出社会应有的善意与温度。但是,不容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在慈善“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确实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导致双方未能有效衔接,最终造成供给方的资源浪费、需求方没有获得相应需求等现实问题。如何避免“捐赠过剩”、“慈善错位”,让爱心“无缝对接”,或许才是此事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简而言之,“老人冬日领短裙”呼吁“精准慈善”。也就是说,慈善活动应整合各方慈善力量,对捐赠活动做科学统筹、精细管理,这样,“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的矛盾与尴尬才能得到有效化解。这就是说,慈善事业应该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如此,才能避免“老人冬日福利领到短裙”一般的尴尬,让慈善事业更加良性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