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互联网慈善”带来的改变

2014-09-17

一场“互联网慈善”带来的改变

“互联网慈善”与传统募捐最大的区别是其借助网络社交平台,使公益慈善通过爆炸性的传播扩大影响力,让人们在关注慈善事业的同时感受到趣味性、互动性和颠覆性的变化。
  可能你不知道什么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但你一定听说过“ALS冰桶挑战赛”。最近,一项名为“冰桶挑战”的公益活动在美国发起并旋即“走红”,并流传至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文娱明星、政商精英、体育大腕等各界人士等纷纷参与。

大热天里,当头浇一桶冷水,的确过瘾,普通人挑战冰桶关注度可能不高,一旦“@名人”则效果顿时不一样了。有的并不想亲自尝试冰水浇头的滋味,他们认为捐赠更重要;有的应声出战,借此扩大点击率,吸引眼球。但无论如何,浇不浇冷水,捐不捐款,都无从指责,慈善的本义就是发自内心的善念,让更多需要关注的人获得帮助。
  从形式上说,“冰桶挑战”是慈善募捐形式的翻新,借助于互联网扩大影响力,爆炸性传播的同时收获更多捐款。这可以说是“互联网思维”的又一创新。“互联网思维”是今年的一个流行热词,并不是说有了互联网才有了这种思维,而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才使得人们的思维突破定式,呈现爆发性的互联网思维。比如,以余额宝为代表的理财产品就掀起“互联网金融革命”,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你的思维方式要像互联网的方式去想问题。
  我们经常反思本土慈善氛围不够,羡慕国外慈善事业如火如荼,尤其令人不能接受的是红头文件派捐,伤害公众爱心,玷污慈善的公信力。其实,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慈善事业沾染的行政气息过于浓厚,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观念下,把慈善募捐当做行政摊派,层层分解下去,也就有了红头文件派捐的奇葩景观,同时参考行政级别制定“最低标准”。最新的反面典型是,东莞市大朗镇教育局发起的慈善募捐,打着“尊师重教”的旗号以迎接教师节,正科级6000元,正股(副股)级3000元,合同工2000元……如此慈善当然是一种伪慈善,而各地竟乐此不疲,公众爱心就这样一点点被摊派掉,面对各种慈善募捐唯恐避之不及,慈善氛围自然难以凝聚。

美国对抗“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协会理事会主席Thoet表示,“我们生活在社会化的互联网时代,这样的环境让人们更容易对身边朋友的举动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这会是对我们未来活动的启示。”我想,“冰桶挑战”最大的启发是,其实慈善并不是以高大上的面孔示人,慈善也可以“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