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廊:「善行天下」观

2013-03-19

 

百家廊:「善行天下」观

 

    「善行天下」,顾名思义,其含义有两种解读,其一,善行,遍布天下,也就是社会和谐的另一种体现。其二,行善者,能行走天下,实现人生崇高价值。「善行天下」加上一个「观」字,那就成了一个人的道德情操是否建立在「善行」世界观基础之上;或者衡量和观察一个人是否做到了对社会「行善举」。名曰懂慈善之理,行善德之举。

   《三字经》开宗明义「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说,行善是人的本性,是从出生时就带来的,善是先天性的理念。这个论点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诚然,人在出生之时大脑处于一片空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本能所致,吸纳人类自然世界给予的信号,从这个意义上说,初始时大脑的确是由「善」的细胞组成。

   然而,后天的诸多事物影响着每个人,人的世界观是后天形成的,「或善良、或忠诚、或奸诈、或邪恶」,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善德的形成从人生开端认识社会开始。故此,我们才倡导「弘扬慈善须从娃娃抓起」,让娃娃们在幼小的心灵中就早早埋下慈善的种子。

   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培养「善行天下」的世界观,取决于人的基本素质,素质高尚的人容易形成善德品行,反之,单靠强行灌输也难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的。

   济南市居民郑承镇,23年间他收养了400多名流浪儿童,被人尊称为「流浪儿之父」。为了「孩子们走上正道」,他多年来默默奉献,给予流浪儿温暖,温暖中沁透着善举,用善行为流浪儿童撑起了一片蓝天,使他们扬起了生活的风帆。在郑老临终之际,社会为挽救他的性命付出了心血,被他救助的孩子们尽到了床前孝道。郑老走了,送行他的人无不泪洒街头。

   与郑老经历不同,善行相近的历城慈善总会翟长庆,自退休担任会长以来,发挥了在区领导岗位的优势,为慈善事业呕心沥血,救助了无数贫困群体。他心系慈善事业,在大病弥留之际,仍然记挂着山区需要救助的特困者。他也走了,带着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楷模」辞世,到另一个世界继续行善去了。

   荣获「热心济南慈善事业的先进个人」称号的刘春智老人。生活俭朴且乐善好施,十多年来,刘老累计捐款2万多元。每到元旦,刘老都以公元纪年数捐款。2005年元旦这天,刘老的女儿来济南慈善总会为已故的老人捐上2005元,为他的一生捐款画个圆满的句号。

   龙年春节前,赵海刚、商玉奇和李运连三位出租车汽车司机捐了1550元钱,定向用于为冬季取暖有困难的家庭「雪中送炭」,钱虽说不多,却代表了他们的一片心意。平阴县杜允强「七.一」被评为「济南市优秀共产党员」。他将获得的3000元奖金捐给了慈善总会,以实际行动向党的90岁生日献出了一份厚礼。捐献善款不能用多少来衡量,要以大爱无疆的精神情操来评判,只有发自内心的点点滴滴才能见彩虹。

   「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这句富有诗意的话告诉人们,有慈心善举的人,人不在了,其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郑承镇、翟长庆、刘春智就是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慈善家」。反之,那种极个别腐化堕落、做尽坏事、危害社会的人,身躯虽然活着,灵魂却已近死了。那些对于人民疾苦置若罔闻,心中只有自己,怀「人不为我,天诛地灭」私欲的人,也会被人们嗤之以鼻。

   「善行天下」是弘扬慈善精神的一种诠释。慈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更是一种崇高思想境界和行为准则。她传承几千年来,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财富。这种财富,使得民族道德水平得到升华,成就了一代代仁人志士,形成了大爱无疆的文化精髓。

   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生命力在发展和创新,慈善事业的发展与两个文明建设同步,精神文明建设程度又有慈善做验证,慈善文化的进步是建立在积善成德理念之上。弘扬慈善是社会和谐的最强音,积德行善是建立在思想道德前提下的自发行动,不受体制、机制、地域、派别限制,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奉献精神。

   慈善精神既要秉承传统理念,又要体现与时俱进,赋予新的内容,用广角度的扶危济困项目作载体,方能体现丰富多彩的慈心善举,展现大爱无疆的宗旨。「我助人、我快乐,我受助、我感恩,人人皆可慈善」的慈善理念,是全社会必须大力弘扬的慈善精神。「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社会对于善于做好事的人不会忘记,接受救助的弱势群体也会感恩戴德,会牢记心田念念不忘。

   慈善是集募捐与救助一体化的事业,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有益补充,充分体现了其社会属性。募捐应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宣传慈善宗旨,爱心人士把慈善机构当做奉献爱心的载体。捐助能否体现爱心人士的意愿,把大爱无疆精神传递给特困群体,实现「公开、透明、阳光运作」是一个不容修饰和质疑的明智之举。

    纵观「善行天下」,行善德者队伍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慈善机构遍布华夏大地,无不承载着广大弱势群体的期望和需求,帮助特困群体摆脱窘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弱势群体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体现人民慈善为人民,使全民族在共建和谐社会道路上和衷共济,共同谱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