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善举,传递爱心与文明
朱文兴
最近,一件小事令我难以忘怀:2011年12月8日,赵海刚、商玉奇和李运连三位出租车汽车司机到济南慈善总会捐了1550元钱,定向用于为今冬取暖有困难的家庭“雪中送炭”救助项目。这些钱,是三位师傅所在公司20名出租车司机凑起来的。这些司机师傅慈心善举的形象在我心中矗立起了一座丰碑,令我十分敬佩。
师傅们之所以可敬,是因为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乐施好善、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现代慈善理论告诉我们,慈善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富人穷人,人人皆可慈善,人人皆能慈善。只要出于爱心、自觉自愿,不论捐多捐少,都应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尊敬。
有爱心的富人舍得捐出大笔款项回报社会、救助弱势群体当然应该提倡;收入不高、家境不富裕的普通百姓心甘情愿地捐钱捐物,帮助那些比自己更困难的群众,则更值得褒扬。赵海刚等20位师傅以开出租车为生,一年到头风里来雨里去,早出晚归,劳动强度大。他们挣的每一分钱都浸透着劳动的汗水!我在想,他们也有家庭需要照顾,也有父母需要孝敬,也有子女需要抚养。他们挣钱不多但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生活负担不会很轻松,手头不会很宽裕,但他们却能从不多的辛苦钱中省出一些来帮助取暖有困难的群众买煤过冬,这种精神是可贵的,情怀是高尚的,足以让某些缺乏爱心的吝啬之人自惭形秽!
这些师傅之所以可敬,还因为他们从一个侧面展示出济南市民的文明形象。近几年,我市加大了文明城市创建的力度,全市公共文明指数明显提升,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这是包括出租汽车司机在内的广大市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创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最根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植根。在我们这座城市中,虽然职业有不同,但百姓无贵贱;工作有分工,但人格都平等。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光荣。开出租车的师傅并不比坐车的人低贱,劳动者最光荣,善良人的心灵最美丽。这20位平凡的出租汽车司机师傅,在没有人要求他们捐款的情况下,主动解囊参与“雪中送炭”慈善救助活动,钱虽不多,但传递爱心与文明,这是精神文明的体现、高尚道德风尚的弘扬,是慈善文化的彰显,也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一次展示。
这件“小事”启示我们:城市文明与市民素质的提升、先进文化的塑造,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就是要从小处着手;大而化之地讲价值观,可能觉得无从做起。其实,文明、价值观、道德品质从来就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当把价值观、道德和文明分解为一个个细小的动作,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当每个市民的每一种行为都能自觉地注入一些道德、文明、慈善的成分时,作为整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可以慢慢地构建起来。
总之,只要像这20位出租汽车司机师傅那样,存善心,做好事,人人都自觉地献出一点爱,泉城才会更加文明和谐。
( 作者系 济南慈善总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