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志愿者冒着严寒送棉衣

2006-12-18

300志愿者冒着严寒送棉衣

“五个一”志愿服务昨开展首次大规模关爱活动

      济南市慈善总会、生活日报、共青团济南市委、济南市老龄办联合主办的“关爱百名孤寡老人‘五个一’志愿服务”活动,今天开展了首次大规模关爱活动,300多名志愿者冒着严寒把温暖送到近百名孤寡老人家中。
  本报等四单位主办的该项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从上月底活动发起之日起,报名者至今已超过千人。根据主办方安排,部分志愿者于12月17日开展首次志愿服务活动。早上8:00,所有参加者都准时到达。他们包括济南大学的“翼之风”和“新野”两协会,山东财政学院“爱心协会”,德州科技学院济南校区志愿社团、山大护理学院某班全体同学等学生志愿者300余人;另外,还有数十位来自社会各界的市民,有退休工人、干部、教师和医务工作者,还有一些下岗职工等。
  因为是首次集中开展活动,需要将参加人员分成近百个服务小组,这近百个小组又要与被关爱老人所在的社区负责人一一组合起来,广场上的分组活动到9:00才结束。今天是济南今年入冬以来最寒冷的一天,但在活动开展中,没有人因为寒冷而退却。相反,他们用彼此的热心让大家都感受到活动气氛的火热。
  9:00许,分组完成后,各社区负责人和志愿者一起,携带着广大志愿者和市民前期捐献的棉衣,一起送往各个孤寡老人家中。今天上午,省城近百名孤寡老人都收到了最珍贵的礼物:一件棉衣和一分爱心。在老人家中,志愿者们还和老人聊天讲故事,了解老人们的生活和身体情况,表示下一步将根据老人的需要,给予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

面对孤单老人,他们流泪了

 济南大学志愿者要与82岁老人结对子
      今天上午,志愿者梁月龙带领11名大学生志愿者走进82岁老人吴宝兰家中时,原本孤单的老人高兴得不住掉眼泪,志愿者们也被感动得泪流满面,济南大学的几名志愿者表示要与老人结成帮扶对子,长期帮助老人。
  今天早上6点钟,下岗工人梁月龙就从十六里河的家中赶到泉城广场,与其他的志愿者集合,参加本报组织的关爱孤寡老人活动。上午8点多,他和济南大学的11名志愿者一起前往纬北路办事处吴宝兰老人的家中。由于铁路附近道路不好走,他们在刺骨的寒风中转了40分钟才来到老人位于后陈家楼的家中。“我们给老人送来了一件秋衣,我特意挑了红颜色,显得吉利喜庆一些。”梁月龙告诉记者。
  看到这么多人来看她,吴宝兰老人显得非常激动,眼泪止不住地掉了下来。82岁的吴宝兰是一位五保老人,住在一个连自来水都没有的屋子里,这间屋子采光非常差,白天都要开着灯才能看清,志愿者们想帮老人收拾一下都没法进行。屋子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甚至连个收音机都没有,老人日常的生活显得非常孤单。来自济南大学的志愿者们流泪了,几位女生更是忍不住哭了出来。
  梁月龙是一位下岗工人,平时每月只有200元的收入,看到老人贫困的状况,他拿出了10元钱,同学们也把身上的钱凑了出来,一共为老人凑得了30多元。志愿者小凌表示,他们志愿者组织打算与老人结成帮扶对子,过几天来帮老人贴贴窗户纸,并发动同学捐款,看能不能帮老人买个电视机,帮她打发寂寞时间。

       今天上午9:30,在市中区王官庄小区10区居委会主任杨淑琴的带领下,记者和济南大学“翼之风”青年志愿者协会的6名志愿大学生一起,来到了王官庄小区10区6号楼2单元202室80岁的李庆庸老人家中,把刚从泉城广场领来的棉衣送到她的手里。
  “大家对我真是太好了!”手捧着崭新的棉衣,又听说500元的医疗救助卡即将送到,李奶奶连声道谢,一个劲地招呼大家赶紧坐下,一大屋子人像一家人一样亲热地聊起天来。
  李奶奶今年80岁,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济南”。李奶奶的老伴1995年去世了,没有孩子的李奶奶于是就成了一名孤寡老人,收入主要是每个月160多元的低保金,从而成为本次生活日报救助的对象之一。
  杨主任介绍说,李奶奶虽然年纪大了,可平时喜欢看报纸,看电视里的新闻,思想一点也不落后,社区的好多年轻人都是李奶奶的“忘年交”。
  “李奶奶是大家尊敬的‘楼道总理’!”杨主任告诉记者,每次居民楼查水表、查电表,李奶奶就帮着查表人员挨家挨户去查。同时,由于李奶奶性格直爽,为人正直,邻里一有纠纷就找李奶奶“说个理”,这也为居委会调解社区居民关系帮了不少忙。
  除去棉衣、医疗卡等爱心救助外,在生活日报的推动下,今后,济南大学“翼之风”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大学生也将经常来李奶奶家献爱心。
济南大学4名志愿者来到东仓13号楼,志愿者准备帮助的百岁老人张永贵正在社区一个门诊输液。“我有冠心病,一动就心慌,每个月都要打吊瓶。”张永贵躺在病床上,盖着一床不是很厚的棉被,不断扬着右手。
  根据社区提供的资料,张永贵出生于1906年,今年正好100岁。12年前丈夫去世后,她就成了孤寡老人,17年前得了冠心病后现在一身病。张永贵说自己高血压190、低血压105、一动就心慌,还经常发晕。
  张永贵目前单独住着一室一厅,是租住公家的房子。百岁老人每周出门一次,推着小车买点馒头、青菜,在家里一吃就是一个星期。“好几年没有出远门了,每天就自己做点饭吃,凑合一顿是一顿。”张永贵不断用右手擦着她的右眼,这只眼睛不幸患上了青光眼,看上去比左眼要小一些。
  来自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大一的姚希和邢华一直坐在张永贵隔壁床上,姚希不断往上抻老人的被子,生怕她着凉。对于张永贵每月230元的保障收入,他们很难体会。“一旦发病,每个月的医药费就要150多元,剩下80元维持生活非常困难。”
  张永贵说自己喜欢聊天,拒绝了学生们陪她逛公园的提议。“其他的事情我也干不了。”对于这句话,心酸的学生表示只要有空就来陪她聊天,“我们会经常来照顾你的。”当志愿者和记者离开的时候,张永贵浑浊的双眼里透出一丝光亮,分明是为一种久违的关心而感动。
由本报等四单位发起的“关爱百名孤寡老人‘五个一’志愿服务”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广大学生和市民积极参与的热情让人感动。几乎每个志愿者都有一个可敬的故事,这里只摘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志愿者明显超标
  因为活动所需人数有限,本次活动限定了参加者的人数。经过事先的一压再压后,活动组织者给几个学生团体确定了最高数额。但活动开始后,组织者还是发现志愿者人员明显超了,“翼之风”协会负责人小张说,没办法,大家都争着来,拦也拦不住,他们一个社团就来了近两百人。德州科技学院济南校区志愿社团也多来了好几十人。
  赶90分钟路献爱心
  山师大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王双双及同宿舍的另两名同学,乘了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从山师长清校区赶来参加活动。因怕误点,她们5点多就起床了,6:00乘公交车出发,7:30就赶到了泉城广场。其实,在她们通过电话向记者报名时,记者得知她们学校距此很远,于是婉言谢绝她们不要来了,但几位文弱的女生还是冒着严寒赶来了。
  一片丹心老教师
  “束怡君”,当记者点名时,一位和蔼可亲的、头发已有些斑白的阿姨站到记者面前,爽快地答声“到”。她就是束怡君,济南五中退休教师。束老师今年已62岁了,她是这次活动参加者中年纪最大的,她也像其他年轻志愿者一样,在寒风中等候了1个多小时后,和社区负责人一起到孤寡老人家中慰问。
  自己特困仍帮他人
  在本次志愿者队伍中,还有多名下岗职工、无业人员和特困家庭成员。尹玉新就是其中一位,她与上中学的女儿相依为命,每月只有几百元的收入。但她早早就报了名,她说:“帮助别人才觉得生活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