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连着国运,民生牵动民心。党的十七大作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重大部署,体现了党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十七大提出的一系列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就一定能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切实保障群众权益,着力改善民生,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崇高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是为了人民的事业。为创造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而奋斗工作,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应该看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民生问题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表现形式,如,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同时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多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之间还有差距;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步发展,同时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积极性日益提高,民主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公共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同时人民群众对各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发迫切,有许多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问题急待解决。党的十七大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教育到就业,从居民收入到社会保障,对保障人民权益、改善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作出了部署,要求我们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我们一定要从履行党的根本宗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充分认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顺应群众期待,落实中央部署,为创造更加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问题都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是老百姓触摸得到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我们党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使一些重大民生问题开始得到有效解决。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努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一“五有”目标,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生活密切相关,生动凝练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改善民生这个重点中的重点。我们要以实现“五有”目标为方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在制度建设。解决民生问题是一项复杂而具体的系统工程,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民生问题千差万别,各项具体工作千头万绪。加强制度建设,将各类民生问题的解决纳入到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枢纽所在。要保证改善民生的各项举措在科学合理的轨道上有序运行,就必须发挥制度的引导、协调、激励和保障作用。各地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新思路、新办法要及时进行制度上的总结和提升,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要抓紧研究制定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在实际工作中证明是有效的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和定型,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不能令群众满意的制度要坚决破除。同时,还要注重从整体和全局的高度来设计和推动制度创新,使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制度相配合、相协调,建设惠民长效机制,形成一整套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有效提供各项公共服务的制度体系,为切实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创造人民群众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提供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