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献慈善 孝直展新颜
――济南市平阴县孝直镇孝直村发展慈善事业纪实
座落在山东省平阴县、东平县和肥城市交界处的平阴县孝直镇孝直村,从古代流传下来这样一个传说,唐代碑刻亦有记载:村里有个从年轻时就给富户看家护院的长工,对主人忠心耿耿,终生未娶。后来,这家富户败落外迁,长工则已年迈,无人照顾,侄子便将他接回家,养老送终。人们为纪念这位孝敬耿直的侄子,便将村名改为孝侄,后又称孝直,意在教育后人要孝敬耿直。孝直村不但有纯朴善良的民风,还是一个多次荣获 “全国文明村镇示范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孝直村在全市“善心一日捐”活动中捐款100万元,又被济南慈善总会授予“慈心一日捐”活动“先进单位”。据统计,2005年年底,孝直村这个拥有千余户人家,3500多口人的行政村,己拥有机械制造、加工、服务等15个行业,职工1850人,总资产5300万元,完成销售收入9076万元,比上年增长18%,实现利税1482万元。村民年均收入4217元,比上年增长10%。
惩恶扬善 涵养文明村风
1985年前的孝直村,是个人心散、治安乱,拥有920户人家、3300多口人的的乱村、穷村、大村,人均年收入只有420元。由于该村地处105国道与地方公路的交叉口和闻名方园百里的大集市,欺行霸市、明抢暗偷的事时有发生。打架斗殴骂大街的就更多了。殷景玉1985年上任后,对如何团结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进行了认真思考。他认为,和谐是发展的支点。孝直村要加快发展,建设小康村,没有一个和谐的氛围是不行的。不辨是非难处事,不知荣辱不成人。他决心从弘扬传统美德,匡正社会风气,引导人们向善做起,帮助村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当有文化、讲公德、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努力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有序的环境。在他的主持下,村“两委会”多次开会,分析研究了孝直村不良村风形成的原因:第一,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农忙之余,不少人无所事事,靠喝酒、打扑克打发日子;第二,村民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约束,邻里之间有了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化解;第三,经济发展缓慢。198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400多元。病根找到了,村“两委会”采取以下措施对症下药:
一是领导带头学习,影响带动群众。村两委班子规定了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学习制度,每周日早7:20至8:00集体学习上级党和政府的文件,学习报刊重要文章,交流学习心得。殷景玉的剪报本,是村干部学习的见证。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论述,“为官当如山”、“监督是什么”等人民日报评论文章的剪报上,村干部阅后都签了字。对农民群众,村党支部于1986年为全村家家户户通了广播。1992年,为村民安装了闭路电视,并成立村宣传组,购买了摄录编设备。2003年,又上了新的“非线编”设备。自1998年起,免费为全村800户“五好家庭”户订阅《农村大众》报。自2006年1月起,创办“孝直村简报”,每月一期,印发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简报”内容有综合新闻、工作计划、村民风采、文论集锦、信息反馈、村民信箱等,村中大事尽收简报。他们还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学习培训班等,组织村民学政治、学政策,学农业科技,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帮助村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转变观念,提高技能。
二是依靠公安机关,严惩违法犯罪,制定村规民约,规范行为举止。村领导配合公安部门,先后依法查处路霸、市霸60多人;制定了《孝直村规民约》、《宅基地管理使用制度》、《村民经商规范》等12个村级小立法,将爱国爱村、敬老爱幼、乐善好施、喜事新办等文明新风的内容,全部纳入小立法当中,并把小立法的主要内容,编成40多首朗朗上口的四字歌,制成展牌立在村里的主要街道路口进行宣传,利用村广播电视站建“道德法庭”,让群众参与邻里纠纷评议,以明事理,树正气。村里有户人家,六十年代生活极度困难,靠村集体借给的钱才保住命。近几年,这家人日子过好了,却不想还钱,是村里欠债最多,欠债时间最长的户。殷景玉便把这家人讲的歪歪理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向全体村民播放,让群众评议。众怒难犯。邻居们的指指点点,给了这家人很大的压力,几天之后,这家人主动把欠了22年的债还上了。最难啃的骨头攻下了,其他几个有意赖账的欠债户也都陆续还了款,沉积多年的欠款问题迎刃而解。
三是投资160万元,在街中心竖起“孝侄”铜像,两边建成具有予教于功能的正义厅、奉献厅、魁星楼。并将黄如伦,比尔·盖茨等古今中外慈善家的照片和事迹,本村村民在本地和外乡做出的贡献和慈心善举,以及外乡人为本村做出的突出贡献,制成展牌,搬进正义厅、奉献厅和魁星楼,供村民们参观学习,让古代孝侄的美好传说和新时期先进典型的慈心善举发扬光大。
四是开展“五好家庭”评选及测评村干部活动,表彰好人好事。规定村民有记名投票,以示负责,一年一评,四年总评。评比条件根据本村实际不断完善由最初的看谁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发展到现在的看谁别人做的好事多谁为集体做的贡献大。对评上“五好家庭”的农户和见义勇为者,村两委会除发奖牌,开会表彰外,还设立了奖励基金,实行精神文明物质奖,规定“五好家庭”应得的奖金转为企业股,年底分红。若“五好家庭”户违犯村规民约、法律法规,则要相应扣除当年的分红金额或取消分红资格。孝直村自1989年起开展“五好家庭” 评比和测评村干部、村组织、村服务单位活动,现已坚持了16年,从而调动了全村人参与评选,争做贡献的积极性,促进了全村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先富帮后富,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大量涌现,形成了家家讲文明,户户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孝直村村民之间互帮互助蔚然成风。修车专业户陈登平生意越做越大,盖了住宅楼后,2004年又花60多万元买下一座商品楼,建了澡堂。春节前后他捐出澡票500张,请村领导发给村民特别是70岁以上的老人享用。四川移民杨朝云远在原籍的父亲去世,街坊邻居自发到他家中吊唁,捐钱,送他乘车回四川老家为老人送终尽孝。移民杨朝兴2003年得了白血病。杨妻无工作,孩子年幼,虽有政府补贴,但他在孝直既无积蓄,又无亲友,生活陷入困境。村干部知道后,立即捐款1.4万元送去。杨朝兴周围十几户邻居得到消息,也自发为其捐款。杨朝兴感激地说,我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迁来孝直,没想到在孝直村人人关心我,个个是亲人。村民赵绪银家失火,衣物被褥全被烧毁。时值寒冬,无御寒衣被怎么行?邻居贾传会当即送去被褥,村民方兴华送上现金500元……在大伙的热情帮扶下,赵绪银一家顺利度过了这场劫难。
兄弟地区遭灾,公益事业缺钱,孝直村村民慷慨解囊。1998年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特大洪灾,孝直村只一天时间,就为灾区捐款6.88万元。2003年年底,村民们得知孝直镇建中心中学资金缺口大,村“两委会”一发倡议,村民们一下子捐款30多万元。2005年年初,印度洋海啸给东南沿海诸国造成巨大灾难,村民们主动找到村党总支,定向捐款4.56万元。镇中心小学重建缺钱,大伙自愿捐款100万元,定向用于建校。自1985年殷景玉主持全村工作20多年来,孝直村已累计捐款300多万元。
村民中邻里相助、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的人和事,就更多了。村民田西珍妻子病故,自己又查出得了癌症,村干部主动为其捐款1600元。村民赵化泉得了肝炎无钱治,从医院跑回家等死。村民们纷纷为他捐款,并将他送往医院救治,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仅2006年以来涌现的好人好事就有:寸民孙太镇江银行工作人员已是失误多发给他的5000元现金及时送回,阴启凤拾到自行车在原地等候,将车还失主;田西召、侯召荣各捡到一串钥匙,立即交到村委会;田西召修自行车不换新件不收钱,免费让村民用气管子打气;张士峰拾到三星牌新款手机及时还失主;田长亭、张树柱见义勇为,将一偷自行车的窃贼扭送公安派出所……
改革创新 增强帮扶实力
殷景玉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是致富农民。要让农民尽快富起来,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善于顺势而为,把上级政策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把经济社会的发展同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在和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和谐。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和保证。为鼓励农民干事创业,村“两委会”坚持多措并举:
一是积极发展“三户”(既种植专业户,养殖专业户,经商加工户),搞活经济。孝直村是镇政府所在地,方圆百里的人都来赶孝直大集,发展“三户”很有优势。村领导便支持农民经商。农户方兴岩想办饭店,但他住在村西,不靠国道。村里便支持他在105国道边承包饭店。他诚实守信,经营有方,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后来,他买下路边的地,盖起了集经营与居住为一体的二层小楼,生意越做越红火。类似方兴岩这样的“三户”,孝直村目前己发展到350户。
二是全力推进经济改革,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制联合式企业,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1987年孝直村办起第一个村办企业――砖厂。1992年村里实行四措并举发展经济: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制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式企业;发展“三户”生产;培养集体行业的管理人员是他们成为万元户十万元户。四措并举使孝直村相继崛起铸造厂、铆焊厂、玛赛克厂等一批企业,孝直村的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年近六旬的关茂同早年家贫,承包了村预制件厂后他精心 经营,很快发了家,如今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盖上了120多平方米面积的二层楼。由于股份制企业的效益与“五好家庭”评选挂钩,村民们人人关心企业发展。前些年村机械制造厂一度出现亏损,年底评比时厂长和8名本村职工榜上无名。他们沉不住气了,厂长主动请求村里派一名副书记负责厂里的全面工作。职工们相互鼓励,经过一年的努力,一举扭亏,并实现利税8万多元。
三是统一规划、引进项目、兴办企业,注重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到了树随沟走,水随沟流,为孝直村建起了一条防护线。前几年有家没有解决污染问题的企业来孝直村洽谈合作,给出的优惠条件是:只要能给个地方上项目,其他什么都不用管,村里就能有一大笔收入。但村领导决定,孝直村是全村人世代居住的宝地,收益再大有污染也不能上,婉言谢绝了对方的“好意”。对于有利于环保的项目,孝直村很积极,条件暂不具备,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也要上。2005年10月,村里成立了科技含量较高,主要生产污水处理制剂的鲁信科技有限公司,开业时,省市县科技界领导亲自来我村为公司揭牌。
四是引进人才、技术、项目,夯实发展后劲。1995年,村里买下已经破产的孝直镇轴瓦厂,从外地请来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人员,使轴瓦厂很快起死回生。1996年,村里又引进了衬套项目,村里的工业固定资产由原来的80万元跃到186万元,年产值850万元,利润80万元。村领导尝到了引进人才的甜头,殷景玉从燕赵王“千金买马骨”的历史典故中受到启发,于1998年制定了更为详细的招商引资政策,让孝直村的人才住上人才楼:①应聘本村工作的,第一年年薪为7000-10000元,一年后凡具备主管一方面工作能力的,年薪为1.2-1.8万元,并安排子女在附近学校就读。②有特殊才能,能主管企业全面工作的,年薪不低于2万元,视其贡献给予5-10万元的重大贡献奖。③有特殊才能,又愿意在孝直村长期工作的,先安排三室一厅住房一套,3-5年后或给企业创造净利润50万元以上的,可在平阴或济南购同等价格的住房一套,房权归个人。④自带项目,产、供、销一条龙全权负责并入股合作的,按净利润的50%分红。⑤对引进人才做出突出贡献的,也制定了相应的奖励办法:如引进人才年利润超百万元的,奖励牵线搭桥者3-5万元;引进项目带来经济效益的,按纯利润的10-20%奖励引进者;提供人才、项目、资金、销售等信息被采用的,一次性奖励0.5-2万元。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优惠政策出台后,人才和项目不断涌入孝直村。1996年陈士勇慕名前来,建起双金属衬套厂。陈士勇又引来齿轮生产专家韩忠敏,韩于1997年与孝直村合作创办了齿轮厂。齿轮厂投产后,又新上了机油泵、弧形齿轮等项目,扩大了生产规模。为表彰陈士勇引进人才、引进项目的贡献,村“两委会”兑现承诺,奖给他一辆价值30万元的本田雅阁轿车。村办缸体厂经与日商谈判,达成了为天津本田汽车企业供货的协议……截止目前,孝直村已拥有集体企业15家,个体私营企业18家。其中齿轮厂现已成为拥有高级技工40多人,310名工人的中型机械加工企业,2005年完成产值4500万元,上交利税680万元。过去孝直村村民主要靠务农为生。如今他们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经商的、养殖的、务工的分别占孝直村劳力的45%、5%和50%,全村1100户家庭,家家都有经商、养殖或在企业工作的,单纯的农户已经没有了。工业兴村战略大大加快了孝直村的经济发展步伐。据统计,2005年孝直村的人均纯收入,比殷景玉刚上任时的1985年增长了10多倍。
建立机制 共享发展成果
殷景玉等孝直村的干部群众认为,发展成果共享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也是发展慈善事业的宗旨。要让慈善事业造福全体村民,就要谋求加快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建立健全慈善公益事业的长效机制,实现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据统计,仅2005年,孝直村就通过五好家庭分红、村民盖楼补助、发放残疾人和老人的生活补助等渠道,让全村村民得实惠100多万元。他们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的具体做法是:
加大教育投资,鼓励村民及村民子女学习。孝直村过去没有学校,1987年,他们建起第一所教学楼。1996年,村民自愿捐款13万元,建起幼儿园教学楼,2003年,镇中心中学要建新教学楼,全体村民自愿捐款35万元。2005年,镇中心小学异址搬迁,孝直村民又捐款100万元。为鼓励学生发奋学习,村里还规定:考上中专的奖500元;在中考、高考中获全镇、全村第一名的,分别奖励1000-3000元,对贫困中、小学生,一律减免学费。1998年,双胞胎兄妹展波、展惠玲双双考上大学,分别拿到了3000奖学金。
扶持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过去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农田高低不平、大小不一、旱不能浇、涝不能排,收益很低,亩产只有500多斤。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孝直村自1989年起,年年从集体收入中拿出25%的资金用于农田基本建设、机井配套等,实行科学种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村里还拿出资金扶持种植、养殖专业户。至2002年,孝直村的4600亩粮田土地平整,全部实现了水利化、林网化、机械化,成了亩产2000-2400斤的稳产高产田。
统一规划新村建设。按照住宅区、娱乐区、经贸区、工业区、文化广场的规划高标准建设孝直新村。近年来,村集体除了投资兴建了新教学楼和高标准的幼儿园外,还投资近百万元建起供水设施,让全村人喝上了清澈甘甜的自来水;建起街心公园、秸秆汽化站、村办公楼,拓宽街道17条,硬化路面43400平方米;鼓励农民按照统一规划拆旧房、建新房,对五好家庭拆旧建新房的,村集体补助4万块砖。截止目前,已有700多户村民陆续盖了新房,搬进了新居,占全村1128户人家的三分之二。昔日的草房、土房、石头房,小路、土路、窄胡同,如今已被崭新的农民新村取代。
善待弱势群体,对残疾人和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敬老补贴。为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让60岁以上的老人老有所养,村里过去逢年过节向这些困难群众发放糖、油、鸡蛋等食品。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村“两委”决定:从2005年10月起,每年从集体经济中拿出20-30万元,按每人每月150元的标准,向全村61名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按60-69岁每月50元,70-79岁每月80元,80岁以上每100元的标准,按季向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敬老补贴。
建立村慈善基金、见义勇为奖励基金。用于救助困难群众和奖励见义勇为者。2006年3月,村“两委”发出倡议,号召村民捐款建村级慈善基金,殷景玉带头捐出1.2万元,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泽香和村委会委员、会计刘广胜各捐款1万元,全村村民积极响应。目前,村委办公室已经收到捐款18万元,参与捐款的村民占全村总人口的80%以上。其中,既有一次捐几千元、上万元的村干部、企业负责人等捐款大户,也有也有生活比较困难,积极捐款5元、10元、几十元的普通村民。60多岁的陈本俊夫妇与捐款当日上午捐出2500元、年过七旬的郭长英老太太一个人生活并不宽裕,得知村里要建立慈善基金会,当即来到村委会捐出10元钱。
孝直村浓厚的慈善氛围,与党总支书记殷景玉的表率作用是分不开的。今年57岁的殷景玉一心扑在工作上,贡献大,但月工资却只有2000多元钱,只占企业老总工资的五分之一。不少企业老总请他多拿点,他执意不肯。他和老伴上有老,下有一双儿女和孙女,老伴和儿媳均无工作,生活并不是很富裕。可是村民们遇到困难,他都倾力相帮,每次慈善公益活动,他都带头捐款。1998年他被评为省劳模后,立即将领到的千元奖金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用于资助临沂地区的两名贫困学生。2003年,镇党委、政府奖给他个人3万元,他用这笔钱设立了孝直村育才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中考、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的村民子弟。
在2005年“慈心一日捐”活动中,殷景玉专门就慈善捐款问题召开家庭生活会:“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这是我做人的准则。今年“慈心一日捐”活动我带头,其余人自愿。”他的话音一落,复员后从事汽车维修工作的儿子当即认捐4000元。家庭会后,殷景玉全家共捐款3.6万元。据统计,自殷景玉1985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至2006年4月,他已累计捐款11万元。
“用智慧创造财富,行善举播撒慈心。”这就是今日孝直村人不懈追求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