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慈善 公益无界限

2014-05-09

 

人人可慈善  公益无界限

      美丽的泉城涌动着一股股慈善的暖流。据有关方面提供的信息,近3个月来,慈心善举不胜枚举———
  民警惠淼把获得的道德模范奖奖金25000元悉数捐出,成立“惠淼慈善基金”,并对两户困难家庭各救助1000元;市民王颜华在其出资1万元设立的“助飞慈善助学基金”中拿出3000元,送到济阳县一位患白血病的学生手中,帮助其战胜病魔;市民含笑从她捐资3万元设立的“助学基金”中拿出3000元,送到历城区临港街道一户郑姓困难家庭,帮助这户人家在青岛上大二的儿子完成学业。还有许多市民自愿到市慈善总会捐款捐物或登记做慈善义工。这中间,既有白发苍苍的退休老人,也有稚气未脱的中小学生;既有企业家、画家、律师和教师,也有出租车司机;既有一次捐赠几万元的个人,也有一次只捐15元的个人;既有署真名捐款的,也有捐了款不留真名的。一位署名“爱心警察”的市民一次捐款2万元,一位署名“志愿者”的市民一次捐款5000元……一笔笔善款,一桩桩善举,犹如涓涓善流,温暖着困难群众的心田,感动着广大市民的心灵。
  以前总有人认为,富人才有条件去行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现代慈善理论告诉我们,慈善不是富人的专利,而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不论个人财富多少,人人都可慈善。慈善的源泉在民间,慈善的根基在基层。即使在发达国家,虽然不乏捐出数千亿美元乃至全部家产设立慈善基金的事例,但善款的主要来源也还是普通大众。中华民族有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人可慈善”的理念正在为越来越多的群众所接受。
  慈善既是调节贫富差距的平衡器,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平台。慈善是对政府构建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慈善不仅可以使受助者得到帮扶,感受社会温暖,感恩回报社会,还可以使行善者通过帮助别人净化心灵、升华精神。总之,慈善可以春风化雨般地消弭因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隔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慈善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文化。从慷慨解囊帮助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做起,逐步养成行善的行为习惯,累积为道德习惯,升华为慈善文化,进而形成自愿行善的良好社会风尚。可见,慈善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社会精英人士,包括干部、知识分子等,尤应开风气之先,率先行善;企业成功人士更应该有社会担当,用爱心慈善回馈社会;广大市民也应尽力而为,自愿行善;还要注重从娃娃抓起,培养慈善理念和习惯。
  人人可慈善,公益无界限。只有立足大众、植根基层、守望相助,安老扶幼、助学济困,形成慈善募捐和救助紧密衔接的网络体系,才能使涓涓善流汇成爱的海洋,使泉城更加美丽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