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灾区捐款不留姓名值得赞扬
率先走进慈善总会捐款室慷慨解囊的是三口之家,孩子不足五岁。孩子的父亲从印有《济南日报》字样的纸袋子里拿出一摞钱,把11100元交给了工作人员,孩子说“这些钱里有我捐的一百元”。这家人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在工作人员再三解释下,才勉强开了两张发票,一张署名是王伟,另一张是王湘楠。不一会,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捐了3000元,发票显示梁涛;扔下钱就走、不留名字,署名济南市民、大明湖、好心人等等市民枚不胜举。一家民营企业捐款16000元,无论在场的电台记者怎么询问,既不说企业的名字,又不接受采访。
笔者在慈善总会获得这些典型事例后,心情特别激动,打内心里钦佩这些平凡人不平凡的善举。他们不图名利,只图为灾区人民献出一份爱心的举动,很值得赞扬和学习。捐款不留姓名,彰显了无私奉献的高风亮节,体现了他们的心灵美,这种平凡人做出的不平凡善举很值得钦佩。尤其是这三口之家,大人在做,孩子在看,引导着孩子也参与,不难看出,他们奉献的是爱心,收获的是潜移默化的良好教育效果。在献爱心人的思想意识中,不图名利,只图为灾区人民献出一份爱心,他们的做法是济南人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是济南人慈心善举的具体体现,这也是济南市民爱的奉献。
学习这些播洒爱心人士的行动,就要从他们的思想境界学起。这些人中,从儿童到白发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奉献爱心不留姓名,他们在乎的是慈心善举,淡薄的是名和利。慈善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又是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准的“测量器”。有什么样的道德理念,就有什么要的行善举动,慈善这个仁慈的理念和行动,蕴含在人民群众的一点一滴慈心善举之中,这些市民就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典范。
时下,芦山县抗震救灾正在关键时期,灾区的人民急需全社会的关爱。抗震救灾是头等大事,救灾救难也需要理性,需要发自内心的捐助,灾区人民更需要的心理安慰。捐助不在于钱多钱少,哪怕是一元钱,也代表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只要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优秀传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众志成城,以点滴的奉献汇聚成大爱的江河,必定能够赢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
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弱势群体需要关爱,尤其是处在地震灾区域的人民,更需要大爱无疆来抚平他们的创伤。只要全社会大力弘扬“我助人、我快乐,人人皆可慈善”的慈善精神。在抗震救灾中,继承和发扬慈善传统美德,既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崇高思想境界和行为准则。在帮助弱势群体的同时,个人的心灵也得到净化,产生道德品质的升华。
慈善款物的募捐与救助,有着极其重要社会公益属性,这就需要全社会爱心人士慷慨解囊,向处在深受灾害境地上的灾民献上一份关爱。募捐是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自发行动,捐助能否体现爱心人士的意愿,把大爱无疆精神传递给灾区群众,须要实施阳光运作,公开捐助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社会爱心人士捐出的款物,体现了“积少成多,积水成湖”的慈善观念,和谐社会建设是时代的最强音,奉献善心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才会有物质支撑,灾区的人民群众才会尽快从大灾阴影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