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慈善事业在惠民生促和谐中持续发展
济政研 济慈办
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近年来,我市各级慈善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法律规范、政策引导、社会参与、慈善组织实施”的工作方针,认真践行“扶贫济困、安老救孤、赈灾助医、兴善助学”的慈善宗旨,不断完善“捐有渠道,救有平台,助有标准,用有监督”的运行机制,充分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深入扎实开展各项慈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997年以来,全市各级慈善组织累计募集善款5.135亿元,救助困难群众98万人(次),对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总会先后荣获山东省“救灾捐助工作”先进单位和“慈心一日捐”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广泛宣传,深入动员,不断增强全民慈善意识
慈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慈善意识的培育和引领。我市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慈善宣传,社会慈善意识明显增强。一是加强慈善文化理念宣传。通过编发《济南慈善总会会刊》、《济南慈善简讯》、《济南慈善年鉴》,发行《慈善事业与和谐济南》等书籍,开办济南慈善网站,召开济南慈善大会和慈善理论研讨会,积极宣传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大力倡导“人人可慈善,人人能慈善”、“我帮你我快乐,我受助我感恩”的慈善理念,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关心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崇尚慈善的良好舆论氛围,动员和引导更多的人、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慈善事业,让慈善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二是注重慈善事业典型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慈善事业在保障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宣传广大企业、机构参与和支持慈善事业的典型事迹,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感召力。三是搞好大型慈善活动宣传。每年开展的大型募捐救助活动,坚持宣传先行,认真策划报道。2009年济南慈善总会与济南电视台举办了“情暖泉城”慈善文艺晚会,宣扬了泉城人民心系慈善、爱洒泉城的现代慈善精神。2010年济南慈善总会与有关单位举办了“慈善济民生,爱心铸和谐”迎新春联谊会,邀请300多名困难家庭代表和150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同吃小年饭,并对困难家庭发放新年大礼包,充分体现慈善的温暖,社会反响很好。
社会参与,创新方式不断提高慈善募捐能力
慈善募捐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市各级慈善组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慈善募捐工作的新机制、新办法,创新募捐方式,提高募捐水平。一是广泛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1997年以来,济南慈善总会每年在全市定期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市领导带头捐款,机关干部踊跃参加。截至目前,全市“慈心一日捐”活动累计募集善款3.6亿余元,占慈善总会社会募集善款总额的85%。二是及时开展专项慈善募捐活动。2000年以来,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开展向困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及时发动群众,先后开展了向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活动、济南市“7·
拓宽领域,培育品牌不断加大慈善救助力度
科学设立救助项目、倾力扩展救助范围是充分发挥慈善事业社会保障作用的途径和体现。我市紧紧围绕保障改善民生开展慈善救助活动,不断提高慈善救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开展经常性救助活动的同时,重点实施了五大品牌救助项目。一是“情暖万家”。2005年以来,每年冬季前,开展“雪中送炭暖人心”活动,对无力购买取暖煤的特困家庭,每户救助半吨取暖煤,已支出善款208.8万元,救助4425户特困家庭;每年春节前,组织开展“情暖万家———人人献爱心,帮助特困家庭过好年”活动,给每户特困家庭提供300元的实物救助,已支出善款2888余万元,救助特困家庭10.78万余户。二是“康复助医”。2006年以来,已支出善款243.1万元,救助白内障患者227名和大病患者1025名,为603名唇腭裂患者做了矫正手术,为700名特困家庭发放了医疗求助卡。三是“朝阳助学”。1997年以来,每年专门支出善款,向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并帮助贫困地区新建和改建学校。已支出善款534万元,兴建和配套完善“爱心慈善学校”19所,资助贫困学生9741名,仅2010年全市就有346名考上大学专科的寒门学子得到慈善资助,顺利进入大学校门。四是“爱心助残”。2000年以来,已支出善款212万元,帮助市社会福利院和全市特教小学改善了办学条件。五是“夕阳扶老”。2000年以来,已支出善款380万元,为全市老年公寓(敬老院)改善生活设施。此外,帮助贫困山区农村解决人畜吃水难,已出资 475万元,打井95眼,并设立了见义勇为慈善救助基金和大病紧急救助基金。市慈善总会还与市中心医院开展了迎全运促和谐健康公益慈善活动,与济南监狱开展了“慈心洒博爱、善行唤新生”活动,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市慈善总会还争取外援项目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女性健康问题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务院把“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检查项目”作为六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之一,纳入了全国医改方案。中华慈善总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全国开展了“中华妇女保健中心”援助项目。市慈善总会积极争取国家级援助,张泽会长多次亲赴北京汇报工作,经中华慈善总会荣誉副会长
健全网络,夯实基础不断完善慈善组织体系
完善的慈善组织体系是慈善事业发展的载体和支撑。我市着力健全覆盖城乡的慈善组织网络,加强基层慈善组织建设,推动慈善工作进农村入社区。一是建立四级慈善组织。2009年,全市10个县(市)区都成立了慈善总会,所有乡(镇、办)设立了慈善分会,92%的村(居)设定了慈善联络员,并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创建了26家基层慈善工作站,形成了以市级慈善机构为龙头、以县(市)区慈善机构为主体、以乡(镇、办)慈善机构为依托、以村居和企事业慈善机构为延伸的四级慈善组织网络,进一步畅通了募捐救助渠道。通过推广天桥区“社区救助站”、历城区“邻里互助站”、平阴县“孝直慈善互助基金”等好经验,推进发展社区慈善、平民慈善,夯实慈善事业的基础。二是打造慈善超市工作新模式。济南慈善超市随时接受社会捐赠,统一调配社会捐助物资,及时向特困家庭发放救助物品,并通过物品变现筹集救助善款,从而搭建起经常性慈善捐助平台,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好的救助服务,更加便民惠民。通过近8年的探索发展,基本形成了市、县(市)区和部分街道(乡镇)三级慈善超市网络,成为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救助困难家庭5万余户。三是开通12345慈善救助热线。社会各界人士可通过热线捐款捐物奉献爱心,需要援助的困难家庭也可通过热线求助。与市民服务热线联动打造慈善募捐救助平台的做法为全国首创,这不仅充分发挥热线快捷、高效、便民的功能,更好地了解困难群体的真实状况,更能广泛调动市民参与慈善
积极性,增强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不断提升慈善事业公信度
规范有序、公开透明的运作机制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和生命线。我市各级慈善组织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阳光运作、规范管理,努力提高和维护慈善工作的社会公信度。一是完善规章制度。按照《慈善总会章程》和《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等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修订了《济南慈善总会章程》,制定了《济南慈善事业五年发展规划》、《济南慈善总会工作规范》、《济南慈善总会慈善工作站管理规定》、《济南慈善总会资产管理办法》、《济南慈善总会专项基金管理办法》,完善了慈善救助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等。各县(市)区慈善组织也建立健全了相应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做到慈善工作的每个环节和程序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强化社会监督。规范运作慈善募捐救助项目,做到周密计划、严密组织、公开透明。定期公布善款数量、来源及使用情况,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让群众明白,让捐赠者满意。通过《济南日报》“慈善之窗”专栏等,每季度向社会公布善款管理使用情况;通过济南慈善总会网站,及时公示慈善资金接受和救助资金发放情况;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将慈善工作向社会公开,认真接受审计和监督。同时,及时宣传国家慈善公益事业优惠政策,为捐赠人提供政策服务,确保捐赠人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队伍建设。适应现代慈善事业发展要求,积极探索专职、聘用、义务相结合的用人机制,逐步实现慈善工作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努力建设心系群众、开拓进取、勤奋务实、廉洁奉公的慈善工作队伍和运转协调、规范有序、公正廉洁、务实高效的现代慈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