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炭上门 温暖到家

2008-12-04

 

送炭上门 温暖到家

东方双语实验学校和汇文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帮助郑承镇老人将“爱心炭”搬回家

殷哲和本报记者一起帮慧慧家搬“爱心炭”

公交二公司八队的驾驶员为耿建成家送来了“爱心炭”


    一股强冷空气从 日夜间开始影响泉城,当寒风刮起的时候,送上门来的“爱心炭”让贫困家庭顿生暖意。昨日, “雪中送炭”爱心大行动走访了三户特困家庭,分别将半吨蜂窝煤送到他们家里。


“今天就把炉子烧旺了”


    “给我们送煤的来了!”昨天,本报“雪中送炭”行动第一站来到常年救助流浪儿童的爱心市民郑承镇家。还没走进院门,郑承镇收养的流浪儿陈满意就在小院里边跑边喊。
    当记者走进郑承镇家时,他家的炉子已点起来了。用手一摸,暖气片烧得温热了,可由于房子透风的地方比较多,记者在屋里并没有觉得暖和。“孩子们不在家,炉子没有烧旺,晚上他们回来,我就多烧点蜂窝煤。”郑承镇笑笑说
    他告诉记者,屋里这些蜂窝煤是好心人以前送来的,他害怕今年冬天天冷的日子长,现在都是省着烧,以免不够用了。“有了你们送过来的半吨煤,今年冬天我们就足够用了。”看着送来的一车大蜂窝,郑承镇心里踏实了很多。“郑爷爷我们帮您搬蜂窝。”在本报“雪中送炭”行动中,争相捧出硬币的汇文实验学校和东方双语实验学校的学生们昨天也一起来到郑承镇家,学生们说他们既要捐款买煤,也要帮郑爷爷把蜂窝煤送到家里。看着孩子们跟着忙前忙后,天桥仁丰煤店当场决定免去了送煤的运费。“孩子们快来洗洗手。”郑承镇看着孩子们黑黑的小手,就招呼大家洗手。“这些蜂窝可够我们用了,明天就冷了,晚上我就把炉子烧旺,让孩子们暖和暖和。”看着堆起的蜂窝煤,郑承镇说。


“爸,有‘爱心炭’不怕降温了”


    昨天一大早,张桂岭就听见邻居们在议论要降温了。张桂岭的心一下沉了下去。张桂岭是慧慧的爸爸,一家人住在一间8平方米的储藏室里,到现在里面还是冰冷的……
    上午11点,汇文实验学校和东方双语实验学校的孩子们来到达张桂岭家时,慧慧去上学了,只有张桂岭和5岁的儿子浩浩在家。
    “你们看,这个房间好小啊。”“我在报纸上看过,他家里的那个小姐姐要趴着写作业。”看着张桂岭家的小屋,这些孩子惊讶地议论着。
    看到浩浩,东方双语实验学校的张书惟从口袋里掏出了两只棒棒糖。棒棒糖是张书惟的姨妈从日本带回来的,听说要到慧慧家做客,张书惟特意带来送给慧慧和浩浩。拿着棒棒糖,浩浩小心翼翼地放在口袋里说:“我留着给姐姐吃。”
    孩子们刚走,慧慧家里又来了热心人。济南至卓家具的负责人殷哲带着崭新的羽绒服和牛奶来到慧慧家。11月24日,当看到本报有关困难家庭过冬的报道后,殷哲就带着3600元钱来到本报,现场认捐了8个贫困家庭。
    “快,浩浩,来试试新衣服。”听说有新衣服穿,浩浩蹦跳着来到大家面前。浩浩身上的棉衣是两年前一好心市民帮着买的,看上去已有些破旧和单薄。“暖和不?”殷哲问浩浩。
    浩浩看着自己的新羽绒服说:“暖和。”
    正说着,慧慧放学回家了。浩浩开心地迎上去,让姐姐看自己的新羽绒服。慧慧则不停地对大家说“谢谢”。
    正说着话,运煤车将“爱心炭”送到了,大家一起动手,帮忙搬运蜂窝煤。为了省钱,每年冬天下雪时,张桂岭家才开始生炉子取暖。“这下好了,爸,家里有了‘爱心炭’,不担心降温了。”慧慧对张桂岭说。


“这回俺能‘敞开’烧了”


    记者再次来到耿建成家时,耿家的炉子已点起,“母亲和妻子怕冷,所以先点起炉子,省着点烧,让他们先暖和一下。”耿建成告诉记者。“耿建成是个好儿子,也是个好丈夫,每年冬天对他家来说都是比较难熬的日子。”居委会工作人员说,虽然耿建成一家人过得比较苦,但邻居们从来没见过耿家婆媳之间、夫妻之间红过脸。耿建成18岁的女儿学习很好,是全家人的希望,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正是他们战胜寒冷的法宝。
    听见外面开始有动静,耿建成的母亲挪着小脚走出屋外,“你们都是来看我们的?上次送大衣、药,今天……”老人用手拭了一下额头前的白发,眼睛里噙满了泪水。“大娘,我们都是来看你的,你看,这半吨蜂窝煤够你用一个冬天的了!”为耿建成家送去“爱心炭”的公交二公司八队四名五星级驾驶员刘军、张斌、李延飞、杨異笑着对老人说。“好……好……”老人的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同时,几位司机还为该小区的石继臣家送去了110公斤大白菜、10公斤鸡蛋和几套小孩衣服。
    看着摆在屋前的半吨蜂窝煤,耿建成强忍着把眼泪憋了回去:“俺不会说话,但俺知道俺娘这个冬天可以不受冻了,所以俺从心里面谢谢你们。”
    耿建成的老母亲则颤巍巍地夹起一块,轻轻放进了炉子,“这回俺能‘敞开’烧了,不怕冷喽……”
    红红的炉火映着老人微笑的脸庞,这一刻,小屋里格外温暖。